【每日一练】
科目一(1-3)
1.小学生孙某旷课,班主任未立即联系家长,决定第二天再去家访。该班主任的做法( )。
A.正确,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
B.正确,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
C.不正确,教师应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取得联系
D.不正确,教师应首先与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
2.放学途中,11岁的强强在人行道上被同班同学小刚撞倒,导致骨折。对该事故应担赔偿责任的主体是( )。
A.小刚
B.小刚的监护人
C.学校
D.班主任
3.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)》提出,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,在有些方面向农村倾斜。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( )。
A.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
B.课程标准项农村倾斜
C.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
D.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
科目二(4-10)
4.教与学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( )。
A.知与不知
B.知识与能力
C.思想品德与知识
D.理解与巩固
5.《论语》中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这一表述集中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,反映了哪一教学规律?( )
A.启发性原则;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
B.巩固性原则;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
C.量力性原则;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
D.可接受原则;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
6.科学课上,老师在讲动物的自卫本领时,把青蛙等动物的保护色比喻为穿上了“迷彩服”;把壁虎遇险时断尾、海参吐肠等残体自卫说成是“丢车保帅”;把乌贼向水中释放墨汁,染黑海水而逃比喻为放“烟幕弹”。教师的这些语言讲述充分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?( )
A.直观性教学原则
B.因材施教教学原则
C.循序渐进教学原则
D.启发性教学原则
7.“矫正错误”体现了注意的( )功能。
A.选择功能
B.整合功能
C.维持功能
D.调节和监督功能
8.由暗处到亮处,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,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,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变化的现象称为( )。
A.暗适应
B.明适应
C.不适应
D.知觉适应
9.电影和霓虹灯活动广告是按照( )原理制作而成的。
A.似动知觉
B.真动知觉
C.错觉
D.自主知觉
10.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?(简答)